跳到內容(按回車鍵)
主要內容

【新聞稿】課本以外的成長學習「童感同行」融入常規課 奠定小學生社交情緒能力基石

2025.7.29

【香港,2025年7月29日】新學年即將到來,學生們正忙於添購書本文具。新學年不僅是探索知識的新里程,更是迎接成長挑戰的關鍵起點。由香港救助兒童會與善導會合辦、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贊助的「童感同行」計劃,致力將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系統化融入常規課堂,本學年於兩間小學推行為期十個月、共24節精心設計的社交情緒課。計劃更於較早前舉行「社交情緒學習週」,寓學習於玩樂,將社交情緒技能推廣至全校約800名學生。

「社交情緒學習週」透過遊戲向學生推廣社交情緒技能

 

 

掌握五大社交情緒學習技能  一生受用

社交情緒發展在兒童的校園生活和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關鍵技能不僅能提升學習成效,更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並培養面對挑戰的韌性。「童感同行」計劃由受過訓練的導師引導小五、小六學生,系統性地學習社交情緒技能。課程涵蓋五大核心領域: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社交覺察、人際關係、負責任決策,全面支援學生在學業與生活中建立穩固的社交情緒技能基礎,從而提升心理健康及面對逆境的韌力。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曾迦慧解釋,本港學童面對各方面壓力,精神健康一直備受公眾關注。她表示:「社交情緒學習能為孩子注入正能量,減少焦慮與抑鬱情緒,讓他們更自信、更有抗逆力。我們深信,學習不只是學術成績,掌握懂得與人合作、面對逆境不放棄等『軟技能』,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投入校園生活,適應成長中的每個挑戰,支持他們走得更遠。」

培養學童的社交情緒技能至關重要

 

從衝突到和解  小五生開啟友誼大門

在參與計劃的小五學生阿正和阿幟身上,可見計劃帶來的轉變。阿正曾經與同學發生衝突,兩人之間的關係跌至冰點。當時的阿正,只覺得憤怒與委屈,卻不知如何化解矛盾。直到他參加了「童感同行」的課堂,才學會了「負責任決策」這一重要技能。在導師和母親的引導下,阿正冷靜分析問題,最終鼓起勇氣真誠地向同學道歉。這一聲「對不起」,不僅修復了友誼,更讓阿正體會到溝通的力量。如今,他的校園生活變得更加愉快,同學間的關係也愈趨融洽。

 

另一位學生阿幟的轉變同樣令人鼓舞。他從課堂中學會了「自我管理」技巧。過去,每當感到憤怒時,阿幟偶會衝動行事,甚至口出惡言。但在「童感同行」的課堂上,他學到了一個簡單卻有效的方法:閉上眼睛,專注呼吸。這小小的動作,讓他能在情緒爆發前冷靜下來,避免衝動行事。阿幟還學會了換位思考,懂得在行動前顧及他人的感受。這些改變,讓他更投入享並受校園生活。


阿正和阿幟的故事並非特例。參與「童感同行」計劃的學生於2024/25學年初及學年末分別填寫問卷,反映他們在計劃前後的社交情緒能力變化。結果發現,整體學生在五大核心領域的綜合表現有顯著提升,尤其在自我管理及負責任決策兩方面有明顯進步,引證計劃的成效。

阿正參與計劃後,在社交情緒技能上都有所提升

 

加強社交情緒學習  營造正面校園氣氛

華德學校已是第二年參與「童感同行」計劃,校長盧淑儀對計劃的深度讚譽有加:「我們非常高興能與香港救助兒童會及善導會再度合作。尤其在疫情過後,更需要關注學生情緒上的需求,『童感同行』計劃來得非常及時。我們最欣賞的,是它並非單次活動,而是一個有系統、可以深入融和我們現有『成長課』的課程,能提供專業支援,同時釋放老師的空間。」

盧校長進一步肯定「童感同行」計劃的專業和靈活性:「上學年當有學生出現朋輩相處困難時,團隊能迅速調整課程內容,甚至增設專題課節應對,這種貼心和專業的應變能力,讓我們非常欣賞。」她續說:「來自多元背景的受過訓練的導師為校園帶來新視角,而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中擔任觀察者的角色,能從中學習到不同的引導技巧。」


透過裝備學生所需的社交情緒技能,家長和老師可以攜手協助學童應對建立友誼、處理情緒等挑戰,讓他們在學業和心靈上都能茁壯成長,享受愉快的校園時光,伴孩子走更遠的路。

華德學校校長盧淑儀樂見「童感同行」計劃的成效

 

*** 完 ***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