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按回车键)
主要内容

善导会对《2025年施政报告》的建议

2025.8.20

《2025年施政报告》意见书

 

引言

 

就香港将着力提升竞争力,並以稳定民生为根基推动经济发展及革新,善导会作为提倡社会自在共融的福利机构,建议《2025年施政报告》纳入以下措施,藉着扩展民生服务资源,为不同范畴的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实现社会安定。

 

一、拓展资源促进社会投资回报

1.连系家族办公室投资社会服务:牵头建立数据平台及效益指标(impact indicators),並推动家族基金资源与社会服务的配对。

2.便利社企融资:建议制定「香港社会影响认证」及纳入《公司条例》,为社企发行债券及股权融资提供税务优惠,推动金融机构参照认证标准设计专属信贷产品。

3.《政府采购政策手册》设社企专区:重拨公共采购合约至少5%予经认证社企,並由各政策局每年举办不少于6场社企采购配对交流。

4.培育社企发展:《扶贫政策框架》增设「社企能力提升资助计划」,由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管理,每年资助300间社企免费参与财务、营销及管理培训。

5.创造社会效益:本会测算显示,把隐蔽漤药者转化为朋辈服务员,每投入1元可产生2元非财务回报。建议更生服务常设朋辈岗位,支持更生人士转化身分为助人者,去支援有需要的违法人士及其家属,形成互助圈,为社区缔造价值。

6.宠物友善社区:

6.1 人口变化推动宠物经济,本会的服务亦验证动物辅助治疗有助精神復康。建议政府将之纳入政策,推动同类治疗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应用,並容许社福机构和院舍引进动物辅助治疗,提供多元服务;

6.2 建议放宽政策容许公屋租户登记新饲养的狗只,填补因老龄化和少子化所产生的陪伴需求,也有助社区受惠于新兴经济圈发展。

 

二、预防罪行建立安全社区

1.预防犯罪教育:设立「科技防骗支援基金」,资助社福机构及地区中心开展防骗培训、流动支援队,及推广「智方便」和「防骗视伏器」等工具,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升弱势社群的科技防罪能力。

2.预防虐儿事件重演:建议虐儿个案的施虐者于狱中接受风险评估及辅导,出狱后持续提供家庭重整服务,以提升家庭抗逆力。

3.支援更生家庭照顾者:

3.1 投放资源开办保护儿童工作坊及危机处理培训,提高照顾者应对危机的能力,降低虐待风险;

3.2 延续医务衞生局「精神健康项目资助计划」,向更生家庭的照顾者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管理及压力舒缓等服务;

3.3 成立社区互助小组,鼓励有关照顾者交流经歷、彼此扶持,有助提升心理健康;

3.4 建议社署增加社区保母名额及缩短轮候期,缓减照顾者压力。

4.特定群组精准支援:

4.1儿童及青少年

- 将人工智能及网络犯罪案例纳入中小学课程,加强媒体及资讯素养;

- 建立「高风险青少年数据库」,透过监察网络敏感行为(例如裸聊勒索等关键词),配合由政府资助的举办家长工作坊,实现精准风险预警。

- 检视儿童住宿照顾服务的退出政策,增加资助18岁离家青年过渡至青年宿舍或社会房屋的衔接服务。[1]

- 建议设立青少年辅导及支援中心,教授法律知识、正确价值观、健康财务目标及管理技巧。

4.2 多元族裔

- 设立以多元族裔社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漤用精神药物者辅导中心及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或增拨资源,将现时社区内已发展成熟的时限计划恒常化。

- 为现有的漤用精神药物者辅导中心及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增拨资源,聘请两位或以上多元族裔同工(社工或朋辈支援员),提供多语言心理辅导及外展服务。

4.3 长者更生人士

- 建议政府部门与社福机构订立合作及转介机制,为被捕长者提供从候审、聆讯、在囚到释放的一条龙支援服务,透过及早介入减少再犯机会。[2]

 

三、精神健康跨领域协作

1.设立校本精神健康支援小组:针对小学生未得到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充分涵盖,建议资助小学配备社工及心理辅导员,定期为小学生推行心理健康筛查,並设立小学生心理健康热缐或网上平台。

2.推行标准化的社会及情感学习课程:资助小学额外聘请社工或辅导教师负担此项目,並将精神健康素养加入课程。

3.发展多语言辅导及外展服务:资助社福机构聘用少数族裔员工,支援多元族裔人士因文化及语言障碍而未为精神健康问题求助的情况。[3]

4.开展新来港人士精神健康服务:为新来港人士及港漂在适应香港生活期间提供相关支援,以促进他们融入香港。[4] 

5.鼓励企业推动就业共融:唿吁企业履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责任,为精神復元人士、特殊教育需要者及其照顾者提供在职培训及高技术工作机会,並把握人工智能应用,协助其技术转型和向上流动。

6.检视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资源:重新布局人手编制及中心面积以免资源重叠,並按每间中心的可用面积和区域人口比例适时增拨资源。

7.扩展「医教社同心协作计划」:为有自杀风险或关注精神健康的学童建立更畅顺高效的医疗、社福和教育部门间转介系统。

8.构建资料驱动的精神健康系统:建议建立跨部门大数据平台,即时监测市民心理健康趋势;设立「精神健康创新与研究基金」,资助非政府组织和初创企业开发创新服务模式,並资助大学和智库开展研究,提供实证为本的政策建议。

 

四、社区配套及社福系统优化

1.加强对过渡性房屋后的援助:对仍在轮候公屋、但须于过渡性房屋到期后迁离的住户,建议政府每月向每户提供 $1,500 津贴,用于参加就业及生活技能培训,以提升其自力更生能力。

2.提供交通支援:为偏远的过渡性房屋住户提供定时联营巴士服务或乘车津贴,促进住户就业和社区参与。

3.优化房屋资源配置:于《过渡性房屋计划》及《公营房屋政策》增设区域定位及转介机制,设立统一资源共享平台,减少同区竞争及提升效益。

4.政策拆墙松绑:鉴于最新《简朴房指引》提高结构、防火、厨厕及衣橱等要求,建议设「过渡性房屋专章」,采用性能为本标准,放宽非结构性要求並设立技术审查通道;容许集中共享厨厕並订配置标准;取消固定傢具尺寸限制,容许轻便自置收纳以增加设计弹性。

5.优化个案服务统计标准:建议取消外展探访的硬性次数规定(因与办公室面谈同属专业跟进,均能有效掌握个案最新状况);同时修订计算方法,将电话及缐上通讯纳入有效服务接触统计。

6.医社数据互联一站式平台:建议社署与数字政策办公室合作,透过「智方便」连接「医健通」等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简化就医、转介及社福津贴申请等程序,提升行政效率与服务体验,同时强化政策制定的数据基础。

 

我们期望政府把上述建议纳入《2025年施政报告》,予以重视並提供资源支持。善导会愿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紧密合作,「Work Together」,同心协力建设更具包容性的香港,共同为香港的发展而努力。

 

善导会总幹事

李淑慧

 

[1] 善导会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于筲箕湾开展共居社区计划,提供全港首个以家外青年和精神復元人士为对象的一站式住宿及发展支援服务,协助青年建立生活技能、发展职涯及连系社区,转化爲贡献。

[2] 服务详情可见于:耆望计划 | 善导会 SideBySide. https://sidebyside.org.hk/zh-hant/services/rehabilitation/arrest_support/hope/?back=48b49df87b0171de323350faa949140f

[3] 2015至2018年少数族裔仅佔总服务人数0.49%至0.68%,远低于其人口比例8%。参考文献:卢启聪、关志健(2020)。《推动少数族裔精神健康的策略与行动》(第17号意见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37%少数族裔遇精神健康问题不懂何处求助、56%认为文化及语言为求助障碍。参考文献:香港基督教服务处、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2024)。《少数族裔精神健康及求助障碍调查》。

[4] 58.2%新来港人士出现中度或以上抑郁症状。参考文献: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新移民互助会及反歧视关注组(2021)。《2021年内地来港定居人士受歧视情况研究报告》。32%港漂担忧经济周期影响就业。参考文献:青年港漂总会、张欣宇、吴杰庄。(2024)。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