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Press enter)
Main Content

善導會對《2025年施政報告》的建議 (只提供中文版本 Chinese Version Only)

2025.8.20

《2025年施政報告》意見書

 

引言

 

就香港將著力提升競爭力,並以穩定民生為根基推動經濟發展及革新,善導會作為提倡社會自在共融的福利機構,建議《2025年施政報告》納入以下措施,藉著擴展民生服務資源,為不同範疇的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實現社會安定。

 

一、拓展資源促進社會投資回報

1.連繫家族辦公室投資社會服務:牽頭建立數據平台及效益指標(impact indicators),並推動家族基金資源與社會服務的配對。

2.便利社企融資:建議制定「香港社會影響認證」及納入《公司條例》,為社企發行債券及股權融資提供稅務優惠,推動金融機構參照認證標準設計專屬信貸產品。

3.《政府採購政策手冊》設社企專區:重撥公共採購合約至少5%予經認證社企,並由各政策局每年舉辦不少於6場社企採購配對交流。

4.培育社企發展:《扶貧政策框架》增設「社企能力提升資助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管理,每年資助300間社企免費參與財務、營銷及管理培訓。

5.創造社會效益:本會測算顯示,把隱蔽濫藥者轉化為朋輩服務員,每投入1元可產生2元非財務回報。建議更生服務常設朋輩崗位,支持更生人士轉化身分為助人者,去支援有需要的違法人士及其家屬,形成互助圈,為社區締造價值。

6.寵物友善社區:

6.1 人口變化推動寵物經濟,本會的服務亦驗證動物輔助治療有助精神復康。建議政府將之納入政策,推動同類治療在精神健康領域的應用,並容許社福機構和院舍引進動物輔助治療,提供多元服務;

6.2 建議放寬政策容許公屋租戶登記新飼養的狗隻,填補因老齡化和少子化所產生的陪伴需求,也有助社區受惠於新興經濟圈發展。

 

二、預防罪行建立安全社區

1.預防犯罪教育:設立「科技防騙支援基金」,資助社福機構及地區中心開展防騙培訓、流動支援隊,及推廣「智方便」和「防騙視伏器」等工具,加強網絡安全防護,提升弱勢社群的科技防罪能力。

2.預防虐兒事件重演:建議虐兒個案的施虐者於獄中接受風險評估及輔導,出獄後持續提供家庭重整服務,以提升家庭抗逆力。

3.支援更生家庭照顧者:

3.1 投放資源開辦保護兒童工作坊及危機處理培訓,提高照顧者應對危機的能力,降低虐待風險;

3.2 延續醫務衞生局「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向更生家庭的照顧者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管理及壓力舒緩等服務;

3.3 成立社區互助小組,鼓勵有關照顧者交流經歷、彼此扶持,有助提升心理健康;

3.4 建議社署增加社區保母名額及縮短輪候期,緩減照顧者壓力。

4.特定群組精準支援:

4.1兒童及青少年

- 將人工智能及網絡犯罪案例納入中小學課程,加強媒體及資訊素養;

- 建立「高風險青少年數據庫」,透過監察網絡敏感行為(例如裸聊勒索等關鍵詞),配合由政府資助的舉辦家長工作坊,實現精準風險預警。

- 檢視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退出政策,增加資助18歲離家青年過渡至青年宿舍或社會房屋的銜接服務。[1]

- 建議設立青少年輔導及支援中心,教授法律知識、正確價值觀、健康財務目標及管理技巧。

4.2 多元族裔

- 設立以多元族裔社群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或增撥資源,將現時社區內已發展成熟的時限計劃恒常化。

- 為現有的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增撥資源,聘請兩位或以上多元族裔同工(社工或朋輩支援員),提供多語言心理輔導及外展服務。

4.3 長者更生人士

- 建議政府部門與社福機構訂立合作及轉介機制,為被捕長者提供從候審、聆訊、在囚到釋放的一條龍支援服務,透過及早介入減少再犯機會。[2]

 

三、精神健康跨領域協作

1.設立校本精神健康支援小組:針對小學生未得到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充分涵蓋,建議資助小學配備社工及心理輔導員,定期為小學生推行心理健康篩查,並設立小學生心理健康熱線或網上平台。

2.推行標準化的社會及情感學習課程:資助小學額外聘請社工或輔導教師負擔此項目,並將精神健康素養加入課程。

3.發展多語言輔導及外展服務:資助社福機構聘用少數族裔員工,支援多元族裔人士因文化及語言障礙而未為精神健康問題求助的情況。[3]

4.開展新來港人士精神健康服務:為新來港人士及港漂在適應香港生活期間提供相關支援,以促進他們融入香港。[4] 

5.鼓勵企業推動就業共融:呼籲企業履行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責任,為精神復元人士、特殊教育需要者及其照顧者提供在職培訓及高技術工作機會,並把握人工智能應用,協助其技術轉型和向上流動。

6.檢視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資源:重新布局人手編制及中心面積以免資源重疊,並按每間中心的可用面積和區域人口比例適時增撥資源。

7.擴展「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為有自殺風險或關注精神健康的學童建立更暢順高效的醫療、社福和教育部門間轉介系統。

8.構建資料驅動的精神健康系統:建議建立跨部門大數據平台,即時監測市民心理健康趨勢;設立「精神健康創新與研究基金」,資助非政府組織和初創企業開發創新服務模式,並資助大學和智庫開展研究,提供實證為本的政策建議。

 

四、社區配套及社福系統優化

1.加強對過渡性房屋後的援助:對仍在輪候公屋、但須於過渡性房屋到期後遷離的住戶,建議政府每月向每戶提供 $1,500 津貼,用於參加就業及生活技能培訓,以提升其自力更生能力。

2.提供交通支援:為偏遠的過渡性房屋住戶提供定時聯營巴士服務或乘車津貼,促進住戶就業和社區參與。

3.優化房屋資源配置:於《過渡性房屋計劃》及《公營房屋政策》增設區域定位及轉介機制,設立統一資源共享平台,減少同區競爭及提升效益。

4.政策拆牆鬆綁:鑒於最新《簡樸房指引》提高結構、防火、廚廁及衣櫥等要求,建議設「過渡性房屋專章」,採用性能為本標準,放寬非結構性要求並設立技術審查通道;容許集中共享廚廁並訂配置標準;取消固定傢具尺寸限制,容許輕便自置收納以增加設計彈性。

5.優化個案服務統計標準:建議取消外展探訪的硬性次數規定(因與辦公室面談同屬專業跟進,均能有效掌握個案最新狀況);同時修訂計算方法,將電話及線上通訊納入有效服務接觸統計。

6.醫社數據互聯一站式平台:建議社署與數字政策辦公室合作,透過「智方便」連接「醫健通」等平台,實現數據互聯互通,簡化就醫、轉介及社福津貼申請等程序,提升行政效率與服務體驗,同時強化政策制定的數據基礎。

 

我們期望政府把上述建議納入《2025年施政報告》,予以重視並提供資源支持。善導會願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緊密合作,「Work Together」,同心協力建設更具包容性的香港,共同為香港的發展而努力。

 

善導會總幹事

李淑慧

 

[1] 善導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於筲箕灣開展共居社區計劃,提供全港首個以家外青年和精神復元人士為對象的一站式住宿及發展支援服務,協助青年建立生活技能、發展職涯及連繫社區,轉化爲貢獻。

[2] 服務詳情可見於:耆望計劃 | 善導會 SideBySide. https://sidebyside.org.hk/zh-hant/services/rehabilitation/arrest_support/hope/?back=48b49df87b0171de323350faa949140f

[3] 2015至2018年少數族裔僅佔總服務人數0.49%至0.68%,遠低於其人口比例8%。參考文獻:盧啟聰、關志健(2020)。《推動少數族裔精神健康的策略與行動》(第17號意見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37%少數族裔遇精神健康問題不懂何處求助、56%認為文化及語言為求助障礙。參考文獻: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2024)。《少數族裔精神健康及求助障礙調查》。

[4] 58.2%新來港人士出現中度或以上抑鬱症狀。參考文獻: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新移民互助會及反歧視關注組(2021)。《2021年內地來港定居人士受歧視情況研究報告》。32%港漂擔憂經濟周期影響就業。參考文獻:青年港漂總會、張欣宇、吳傑莊。(2024)。

Whatsapp